睡不好會生病,但睡太久也恐是健康警訊。一名23歲男子,半年前剛找到人生第一份的業務工作,對工作還不牙周病治療方式上手,加上業績壓力大,常常半夜才下班回家,一到假日就倒頭牙周病治療呼呼大睡,常連續一睡就超過36個小時,期間只起床上個廁所,回頭繼續睡,連吃飯都叫不起來,持續半年,才知原來廣泛性焦慮症上身。
收治病人的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,長期壓力大、營養不均衡及長期缺乏運動,都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嗜睡症狀,千萬不要輕忽了潛在的警訊。
像該名男子,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依舊正常上班,因此家人也不以為意,直到長達半年之久,每到假日就看到男子幾乎都在睡覺,連朋友約都懶得出門,家人才覺得不對勁,趕緊帶他到精神科診所檢查。
楊聰財說,男子經評估後發現,並不是罹患嗜睡症,只是長期工作壓力大造成睡眠不活動假牙足,遇到假日就狂睡、補眠,臨床診斷是因為長期壓力引發廣泛性焦慮症,而出現嗜睡現象,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,調整作息,1個月後就從假日一條蟲變回活龍。
牙周病在基本治療及病人口腔衛生改善後,往往可得到大幅度的改善,如仍有問題無法改善,便要考慮是否要手術。手術基本上是為了要「看得到、夠得到」以便徹底解決牙周病的病因。手術後牙齦會退縮、牙齒對冷熱較敏感,手術後牙齒的搖動,有時需數個月左右才會恢復。經治療後,因為消炎、消腫,牙肉變得結實,牙齒的地基因而穩固。越嚴重的牙周病,牙肉可能退縮得越多,但這使牙齦變得結實的退縮,是一種復原及健康的表現,遠勝於看起來滿牙縫,但浮腫且會日益惡化的牙齦。
工作或開會時常無意間睡著,或是白天根本爬不起來上班,楊聰財表示,常見有民眾因此懷疑自己罹患了嗜睡症,但往往診斷後發現大部分是長期壓力、焦慮、憂鬱、生悶氣等負面情緒累積引起的嗜睡問題,並非罹患嗜睡症,也顯示民眾對於「嗜睡」充滿迷思。
楊聰財指出,「原發性嗜睡症」對成年人來說並不是常見的疾病,發生率不到5%,是一種不該睡覺時會突然睡著的疾病,有人會走路走一走突然睡著,或是講話講一半突然睡著,這是屬於重度的嗜睡症疾病,需要接受藥物治療。而類似的嗜睡狀態不等於嗜睡症,通常經過專業的紓壓訓練及調整作息後,嗜睡現象就會有明顯的改善。
楊聰財強調,長期壓力累積的疲憊感、長期睡眠不足,或是肥胖、憂鬱症、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特殊遺傳疾病等,也會出現嗜睡問題;甚至也可能與藥物或酒精等物質濫用有關,特別是鎮靜助眠藥物,民眾若有長期嗜睡現象,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,避免影響生活及工作。
牙周治療,分成以下幾個階段:
1.非手術性治療:目的是要清除牙齦上與牙齦下的牙結石,及進行牙根整平,使用的工具包括超音波洗牙機和牙周刮刀,必要時在治療前會進行治療部位的局部麻醉。
2.手術治療:通常於非手術性治療後一個月,會再對全口的牙周情況重新評估。手術治療的過程和非手術性治療差不多,也是於門診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,主要差別是我們是在將牙齦翻開的情況下進行牙結石清除。有些齒槽骨破壞的情況可以在手術中利用骨粉填補,配合放置再生膜隔絕上皮細胞及牙肉的結締組織,使破壞的齒槽骨和牙周韌帶能有重新再生的機會,這就是牙周再生手術。最後進行手術區的縫合。
3.定期追蹤:牙周病患者通常於治療後的第一年會每三個月回診追蹤一次,主要目的是要確認牙周狀態的穩定程度和患者口腔清潔的情況。